交流分享促成长 携手同行共发展

减重降本:储能PACK箱体轻量化设计与全周期成本控制
2025.05.23 laney.zhao@walmate.com

储能PACK箱体的主材应用历程本质上是轻量化需求、热管理效率与全周期成本的平衡过程。从钢材到铝合金再到复合材料,每一次迭代均伴随工艺创新(如焊接技术、模块化设计)和功能集成(液冷+防火+密封)。


1-轻量化逻辑

a.材料选择与替代逻辑

· 初期阶段(2020年前):钢材与镀锌钢板主导

材料特性:钢材(密度7.8g/cm³)因低成本与成熟工艺成为主流,但重量大、易腐蚀,镀锌钢板(抗沙尘磨损Class 4)长期使用仍面临锈蚀风险,维护成本高。

应用局限:箱体重量占比超40%,系统能量密度低,定制化焊接导致安装周期长,难以匹配分布式储能需求。

· 突破期(2020-2024年):铝合金与不锈钢的多元化应用
铝合金普及:密度(2.7g/cm³)较钢降65%,导热系数237W/mK适配液冷技术,一体化设计通过搅拌摩擦焊集成液冷流道与底板,减少连接件并提升密封性;典型双层结构方案(外层镀锌钢板抗风沙+内层铝镁合金控温)实现系统效率提升12%。
不锈钢优化:316L不锈钢耐氯离子腐蚀超2000小时,结合硅胶密封形成高湿度场景解决方案。

· 成熟期(2024年至今):复合材料与功能集成

SMC复合材料:玻璃纤维增强(密度1.67g/cm³)重量仅为钢材21%,模压成型实现异形结构设计;“三明治”复合结构(SMC+气凝胶)耐火极限达2小时,同步减重30%。

碳纤维探索:拉伸强度300-1200MPa,密度1.5-2.0g/cm³,受限于成本(钢材5-8倍)多用于高端场景局部强化。

材料轻量化的核心在于密度-强度比优化,参见下表材料性能对比,通过替代高密度材料(如钢)为铝合金或复合材料,可在保证强度(如通过拓扑优化补偿强度损失)的前提下显著降低重量,进而提升能量密度和运输效率。

图片113.png


b.结构优化技术

结构优化通过创新设计方法重构箱体力学结构,在维持承载性能的同时精简材料与工艺。铝合金拼焊技术采用先进焊接工艺实现壁厚显著减薄,结合流道与框架的集成设计减少冗余连接节点,降低密封失效风险。冲压钎焊技术通过模具成型工艺打造一体化曲面薄壁结构,大幅减少传统紧固件使用量,并融合表面处理技术增强耐腐蚀性,有效降低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。两项技术通过减少加工环节与材料冗余,协同提升生产效率和结构可靠性,显著降低单位储能成本,同时保障设备在复杂工况下的长期运行稳定性。

图片114.png


c.制造工艺创新

结构设计优化增效:

一体化集成:液冷流道与箱体底板融合,减少30%连接件,密封性与散热效率双提升。

模块化设计:标准化接口兼容多元材料,安装效率提升50%,适配多场景快速部署。

先进工艺降本提效:

高精度自动化:激光切割+机器人焊接,材料利用率提升15%,生产周期缩短40%。

数字化仿真:CAE优化工艺参数,试模次数减少50%,良品率超98%。


2-全周期成本控制的核心要素 

a.成本构成模型

全周期成本(LCOS)包括:

· 初始投资成本(C_mv) :设备采购(占50%以上)与施工。

· 运行成本(C_ps) :充电电费、人工管理、能量损耗(如转换效率75%时充电成本增加33%)。

· 运维成本(C_om) :设备维护、故障修复、备件更换(占生命周期成本20-30%)

公式表达:CEss=α⋅EBESS+β⋅PBESS+Cps+ComCEss=αEBESS+βPBESS+Cps+Com

其中,轻量化通过降低E(能量需求)和P(功率需求)直接影响初始投资

图片115.png

图1 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成本


b.轻量化对成本的影响机制

图片116.png


3-平衡轻量化与性能的关键策略

a.强度与重量的平衡

局部强化:在应力集中区域(如螺栓连接处)采用钢材补强,其他区域使用轻质材料。

仿生结构设计:如叶脉状液冷管道,在减重同时提升散热效率。

b.散热性能优化

材料导热系数匹配:铝合金(237 W/mK)优于钢(50 W/mK),适用于液冷系统。

热管理集成:将冷却板与箱体一体化设计,减少额外散热组件重量。

c.防护性能保障

多层密封:采用胶体密封+机械压紧的双重防护,满足IP67标准。

防火设计:“三明治”舱体结构(耐高温层+防火层)实现2小时耐火极限。

 

储能PACK箱体轻量化与成本控制的底层逻辑是通过材料替代-结构优化-工艺革新的三维协同,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全周期资源消耗。其本质是能量密度提升、运维效率优化与材料循环利用的综合博弈,需在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间找到最佳平衡点。


我们会定期更新有关热设计与轻量化的技术与资讯,与您分享,供您参考,感谢您对迈泰的关注。